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三国演义》整理本出版七十周年,专家学者漫谈“三国文化”

时间:11-30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179

《三国演义》整理本出版七十周年,专家学者漫谈“三国文化”

2023年10月,人文版《三国演义》七十周年纪念版隆重推出,该版本文字内容与人文社通行的2019年第四版《三国演义》一致,并增加了当代著名画家陈全胜先生的“三国”系列插图。装帧设计方面,复古风格和创新元素结合,力图为读者朋友呈现一部精美雅致、品质优良的纪念版。2023年11月25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举办了《三国演义》整理本出版七十周年纪念暨纪念版分享会,邀请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长、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关四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绚隆,山东省文艺创作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画家陈全胜,国家一级演员、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鲍国安,共聚一堂,回顾出版历程,分享阅读记忆,漫谈“三国”文化,致敬为传播经典付出辛劳的前辈学人,引导大众品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为活动致辞。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小说编辑室主任胡文骏主持本次活动。活动现场。李红强(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此次活动采用现场访谈、线上直播以及播放相关内容视频的方式。现场访谈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场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长、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关四平教授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周绚隆教授探讨《三国演义》的阅读与版本话题。上半场对谈:《三国演义》的版本与阅读。首先是《三国演义》在当代的阅读意义。关四平教授认为,《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的地位,可以用“四个第一”概述,首先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二,是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第三,从成书过程来说,成书史的时间来说,它是成书时间第一长的小说。第四,它的文化含量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影响,是影响度最高的、第一的长篇小说。关四平(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长、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周绚隆教授曾经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23年,长期负责人文社古典文学图书出版。他认为,把《三国演义》作为一个文学文本来读,在整个社会的传播过程中,其价值体现在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价值观的培养,如统治阶级的爱民思想,刘备之仁,诸葛亮之智,关羽之义;第二,中国古代对于历史的普及主要靠历史演义、历史小说,阅读《三国演义》是知识的获取;第三,《三国演义》会提升我们文学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第四,从青少年阅读来说,准确掌握《三国演义》中浅近的文言文语词,对孩子学习语言、提高古汉语的能力非常重要。周绚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活动的下半场,由国家一级演员、94版《三国演义》电视剧曹操的饰演者鲍国安先生和著名画家、《三国演义》七十周年纪念版的插图作者陈全胜先生,一起分享《三国演义》文化的演绎和传承问题。下半场对谈:《三国演义》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陈全胜先生回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人文社的《三国演义》创作插图的历程。那是1984年, 陈全胜收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美编室寄来的约稿信,从此便在只有一张桌子和一张行军床的小屋里开始了《三国演义》插图的创作。他从文物上捕捉时代感,比如南北朝时期的线刻、汉代画像石,最终以工笔重彩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第一套《三国演义》彩色插图。陈全胜(当代著名画家,山东省文艺创作研究院研究员)鲍国安老师分享了他对于《三国演义》原著的理解和拍摄《三国演义》电视剧时的故事和体会。他表示,当年拍摄《三国演义》电视剧,王扶林导演定下的原则就是忠于原著,现场虽然不是同期录音,但是演员台词不能和原著差一个字。在谈及如何演绎曹操这个形象时,鲍国安先生表示,他经过反复研究,为曹操定下了一个贯穿全剧的动机:不择手段,完成统一,不择手段即为“奸”,完成统一则为“雄”。鲍国安(国家一级演员,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在鲍国安和陈先生对谈的结尾,还一同展示了陈全胜先生专门为人民文学出版社《三国演义》出版七十周年纪念题写的《三国演义》开篇词书法条幅。鲍国安先生还倾情朗诵了一首曹操的诗作《龟虽寿》,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在最后的互动环节,读者提问非常踊跃,几位嘉宾老师也耐心地一一解答。陈全胜先生为本场活动题写的《三国演义》开篇词书法条幅活动现场还首次展示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53年到2023年之间出版的部分《三国演义》版本以及当前市面上正在发行的不同版本,同时,陈全胜先生绘制的八幅《三国演义》插图也在现场放大展出。现场展出的人文社《三国演义》版本。现场展出的陈全胜绘《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问世以来被各层面读者广泛阅读,对中国人的素养、思维、生活等多方面有着深远影响,至今仍是阅读热点之一。《三国演义》的史料基础中,最重要的是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和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三国故事很早就以各种形式流传,据学者考证,隋代隋炀帝时有刘备檀溪跃马的水上杂戏,唐代有文献记载民间说唱有“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故事,还有学者经常提到晚唐李商隐的《骄儿诗》中“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到宋代就更为丰富,《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北宋时的汴梁已经出现“说三分”的专家,叫霍四究。两宋金元时期,三国故事是“讲史”类说话艺术、各种剧本的重要题材。《三国演义》的成书就是经过民间集体,比如说唱艺人、“讲史”艺人、杂剧和院本作者等等的世代累积,加上文人整理创作而成的。据学者考察,元代初年有《三分事略》刊刻,可能就是宋人说话的底本。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三国题材平话小说,是元代刊刻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部平话是初具规模的民间三国故事写定本,其文本已经出现“尊刘贬曹”的倾向。到明代嘉靖元年,也就是1522年,《三国志通俗演义》刊刻而成,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这就是后来《三国演义》各种版本的祖本。罗贯中的署名也由此而来,学者一般认为,罗贯中在之前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剧本等基础上,运用《三国志》和《三国志》注等史料,结合他的创作,完成了这部《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经常被称为《三国志演义》或《三国演义》。到了清代初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明代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加以修订,并逐回评论。他们进一步突出蜀汉的正统地位,对文字情节也做了不少改动,改善了原本松散拖沓的地方,使全书更加紧凑畅达。毛宗岗父子修订评点的《三国演义》刊行后,很快成为广泛流传的大众阅读版本,影响至今。1953年版《三国演义》。1953年11月,成立才两年多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了《三国演义》校勘、标点、注释的排印本,这个排印本以毛宗岗父子批评本为底本,也是新中国第一个《三国演义》整理本。根据人文社古典部前辈编辑的回忆,早期人文社古典部的编辑成员,基本都是学养深厚的古典文学专家,本身就具备整理古典小说的素养和能力,也因为当时给古典小说标点、加注释,是开创性的工作,所以由编辑部自己开始探索尝试。当时《三国演义》的整理者可能就是古典部编辑、古典文学专家顾学颉先生。1953年《三国演义》出版后,受到读者的欢迎和检验,很快人文社就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重新整理、修订,并在1955年推出新版。随后,鉴于学术研究的深入和读者需求的变化,1973年人文社再度组织人力对《三国演义》进行了修订整理,推出第三版。1973年第三版后,人文社未再对《三国演义》整理本文字做太大改动。但不可否认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这次整理,标点的基础仍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当时的句读习惯和标点符号的用法,与今天都有所不同。另外,正文文字有少量底本(毛本)可通的,整理时也做了主观改动。还有,个别注释的行文用语难免保留了当年的时代痕迹。鉴于以上情况,2019年,人文社组织专业力量,再次对《三国演义》校注本全面修订,推出了第四版。这次最新修订,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由于本书对正文的校改统一不出校记,底本文字可通的原则上理应遵守底本。按照这个思路,这次修订时,尽量恢复了毛本的原貌。因为上次整理态度比较严谨,类似的改动一般只限于个别文字,因此这次修订的痕迹不会太明显。二、对于句读和标点,按照现在的习惯和用法,做了全面修订,改动量较大,目的是使全书读起来更加顺畅。三、对个别注释的行文用语和内容做了必要的调整,使其更加准确。四、改正了正文在历次改版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一些排校错误。时光荏苒,到2023年,人文社《三国演义》整理校注本已出版七十年,一代代读者通过这个版本走进精彩纷呈的“三国”世界。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为初版题签的“三国演义”书名,也成为大家熟悉的人文版标志。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